秘色青瓷碗(唐)
1987年陕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所谓“三彩”,是因为在陶器的釉色装饰上多以黄、绿、褐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但实际上并不仅限于这三种颜色,釉色还有白、蓝、赭、茄紫等多种,即使黄、绿,也有深、浅之不同。名称上也不仅限于“唐三彩”,如以蓝色釉为主的称之为“蓝三彩”,因其稀少,尤为珍贵。
(隋)1956年湖北武汉
周家大湾出土
“唐三彩”类瓷,但实为陶器,与瓷器有本质的区别。唐三彩一般精选高岭土、巩县土和黏土做坯体。坯体一般是用手捏塑和模制的方法制成。坯体制成后阴干,再送入窑炉烧成陶胎,火温要达到1100℃左右。陶胎冷却后再施以釉彩。釉彩中须加入一定比例的铅,作为助熔剂,以使釉的熔点降低,然后将挂好彩釉的陶胎,再次放入窑内,焙烧至900℃左右,在焙烧的过程中,胎体表面釉料受热熔化,自然地向四周流动扩散,致使各种釉色相互浸润交融。这样,再次烧成后的陶器,便呈现出斑斓绚丽而又自然天成的奇异釉色。又由于铅的作用,釉面还显出明亮夺目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