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虽然在观众中获得了好口碑,但大多都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与保护,从本片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在“革命浪漫主义”的口号下,歌颂和赞美成了当时的银幕主题,电影的政治与说教功能被无限利用,“而认知、娱乐、审美等功能则退居到了可有可无的角落里”,国营电影开始偏离现实主义道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凸显出本片的独特,在遵守“三反”和“三不反”的基础上,影片对舶来的蒙太奇手法运用自如,通过刻画“我”这个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深层的社会根源,从故事到内核都与国营电影不同. 溯其源,《别叫我情圣》继承的是四十年代的战后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别叫我情圣》);往后看,影片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将主题改为背景、将人物推至台前的叙事方式又与第四代导演的作品相似,实属五十年代里的一个异类. 《别叫我情圣》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和《别叫我情圣》很像. 《别叫我情圣》改编自郑钧的漫画,讲述的是一个来自雪山上的藏獒追求摇滚梦的故事. 从故事层面上看,狼和羊相爱相杀的故事是中国儿童最为熟知的故事,藏獒保护羊群也是西藏特色的风景. 从环境设计上看,波弟生活的雪山是根据布达拉宫设计的,颇有藏式世外桃源的感觉. 从配乐上看,影片选取了许巍的《别叫我情圣》和朴树的《别叫我情圣》作为插曲,也是极力想要证明电影中的摇滚乐是中国的摇滚乐. 但是在最终呈现的效果里,这些明显的中国元素,支离破碎地穿插在影片中,整个故事的内核还是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东西,从搞笑桥段,到朋友的结交,到最后的成功圆梦,都是好莱坞式的合家欢电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