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菜肴的主料分为天然产品和人工改造产品两类。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宰牛
天然产品,无非是植物类的蔬菜瓜果和动物类的禽兽鱼鳖。当时中原地区原有的蔬菜瓜果,陆生的蔬菜有瓜壶、韭、葑(蔓菁)、菲(萝卜)、蕨(苦菜)、薇、萌(竹笋)、葱、菌等;果类有椹、栗、榛、棘、杏、李、棠、桃、梅、橘、柿等。水生的菜果有蒲、荷、藻、萍、菱等。魏晋以来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较之前代更加频繁,蔬菜瓜果的品种更加多样化。南方的荔枝、龙眼、香蕉、甘蔗、椰子等特产,已闻名于北方。西北地区的蔬果陆续在中原被引种成功。其中有西瓜、葡萄、石榴、紫葱、胡麻、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茴香、胡豆(蚕豆)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多食羊、猪、狗、鸡等,南方人喜吃鹅、鸭、鱼、虾。牛因农耕之需,许多时期常被禁食。狗肉尤为时人所偏爱。当时,许多南方和西方的美味传至中原。晋人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介绍的南方渔产品达90余种,如乌贼、比目鱼、琵琶鱼、井鱼等;还讲一种蜈蚣,长尺余,烹之后味若大虾。
总之,作为菜肴主料来源的百果千蔬和各种禽兽鱼鳖,品种不断增加,数量不断扩大,为以后中国几大菜肴的形成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这时,由于物产的差异,使各地人们口味有了不同。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讲:“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臭也”。说明至迟在晋代,菜系的南北分野已非常明显,这就为以后中国菜肴的多样化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