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与示范者有关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示范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份特征。身份高的或身份与学习者身份相似的示范者容易被接受,有益于社会学习效率的提高。二是示范者表现出来的行为类型如果与学习者的行为序列相类似,或形象十分鲜明的,学习者就容易模仿。如果过高过难,学习者就无法模仿,产生的学习效果就很小。三是示范者的行为结果如果受到奖励、表彰等正面的肯定,那么它们就比较容易受到学习者的模仿,增强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一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榜样对学习的作用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二、社会学习的过程及其本质
班杜拉通过大量的社会学习实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社会学习过程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引起学习者注意,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接受刺激。要求示范者的榜样性行为要同学习者的经验基本一致,从而缩短学习者与榜样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对被试的刺激。
第二阶段是保持上述刺激的阶段。学习者在获得了刺激和影响后的一段时间里,仍然会表现出与所受刺激相关的某种行为,这就是社会学习的保持过程。这种保持是通过“形象的”和“言语的”两种方式完成的,前者往往借助于表象,后者指言语的编码系统。如果使这两种学习的保持系统互相匹配,那么学习者对榜样的学习可以保持更长久、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