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知识分子的学院化和专家化,文学理论批评走上了歧途,“逐渐演变成为各种方法论和可用科学方法予以验证的公式”,在解读作品时候往往不能“介入到作品的可能世界”[22],在这个时候提倡具有公共情怀和超越精神的反思性文学理论无疑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可以说,反思性的文学理论被简单地打入“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并备受指责是不合时宜。同时,这也是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这种误解“更多恐怕还源于某些学人对理论的学科性质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23]。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转型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之合法性再讨论
回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历史与现实,“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也应当得到承认。如果不承认这种文学理论,我们就容易否认晚近二十几年文学理论正在发生转型的事实。[24]
文学理论确实转型了,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研究对象发生了分化。现如今,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三种,即文学、文化、理论自身。
首先,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往往研究文学的基本问题,如文学的性质与功能,文学创作的过程、机制与条件,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与体裁,文学接受的功能、效果,文学批评的模式、方法与价值等,这些都是被反复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文学理论发现了一些文学的特性及普遍规律,获得了一些“知识”,建构了“文学知识学”。[25]同时,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具体阐释文学及文学活动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