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农业产量肯定是大大地提高了,不过,苦于史料不足,我们无法比较,所以只能做粗略估计。据魏文侯相李悝估算,当时魏国的粮食产量每亩田地,熟年最好年成可打粟六石,中等年成四石半,下等年成三石;饥荒年最好也不过每亩粟一石,中等饥荒七斗,最差则只有三斗;普通年成一石半。秦国由于郑国渠的修建,土壤得到改良,关中农产量得以提升,每亩(相当于今0.74亩)增产到一钟,即六石四斗(每斗相当于今2升),超过李悝估算的最好年成。战国中期一百亩的收获,“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5]。
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有稷(小米)、黍(黄米)、稻、麦、菽(豆)、麻。稷(小米)、黍(黄米)、麦主要在北方种植,稻则生长在南方长江流域。这几种作物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人们平时把这些粮食煮成饭吃,外出时则炒成干粮,调和水浆食用。把米麦磨成面粉做饼吃也是从战国时代开始流行起来的。
此外,种植桑麻,养蚕纺织,栽培漆树和果树,也是当时流行的种植活动。
二、手工业生产
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手工业的生产工艺都有所改进。手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