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104页。
[19]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20] 本节主要内容曾以《主观性与语气词“焉”的语法化》为题发表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成都,巴蜀书社,2007。
[21]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315页。
[22] 吕叔湘:《文言虚字》,上海,开明书店,1944,第162页。
[23]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24] 关于这一差异,可以参阅何乐士:《论〈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
[25] 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58页。
[26] 贾齐华:《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